

我要评论来源:莒南网 2014-10-5 8:40:36 作者:郁有伟 浏览次数:96
大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们,都品尝过一种特殊的、添加了政治“佐料”的饮食——忆苦饭。当时,刚上小学、作为红色革命接班人队伍中一员的我,也概莫能外。记得那是1972年秋季的一个下午,我的家乡永安大队忆苦思甜大会在村办小学召开,全村男女老少挤了半拉院子。会前,村革委主任就派人把事先制作好的“三合面”(玉米面、瓜干面、花生壳粉)窝头、糠菜饼子和地瓜秧渣腐摆到了会场中央的一溜课桌上。会议第一项,就是吃饭忆苦。社员们有秩序地排着队,手里端着事先带来的碗筷来到课桌前,几名负责发放饭菜的村妇,毫不吝啬地把一勺勺忆苦饭扣到每个人递过的碗盘中。记得当时我有幸得到了所有品种的忆苦饭。等忆苦饭全部派发完,革委主任便要求大家开吃。为了增强会议效果,大队还专门找来一位老贫农上台诉苦,大家一边吃着忆苦饭,一边听老贫农讲小时爹娘带他兄弟姐妹闯关东,姐姐被卖到地主家做童养媳时的情景。讲到伤心处,竟当众号啕大哭,引得很多人动容。今天,随着时光流失,当时那位老贫农诉苦内容已淡出我的记忆,但忆苦饭的味道却深刻留在我的脑海里。尽管那个年代,各家都在“地瓜菜、玉米饼、高梁稀饭照人影”的粗茶淡饭的日子中度过,但说实在话,能咽下无异于“垃圾”的忆苦饭却也难得。在我印象中,手中这几份忆苦饭,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地瓜秧渣腐苦,糠菜饼子涩,“三合面”窝头兼全了苦涩酸腐等所有味道,吃在嘴里直打旋难以下咽。环顾左右,除那几位村革委会成员夸张地张合着嘴巴吃得所谓“香甜”外,大多数人都冤屈着脸,低头咀嚼抻着脖子作痛苦状。再看身边,很多小伙伴悄悄把手中的忆苦饭倒在地上,在脚下穿来穿去的狗们,对地上的“嗟来之食”理都不理……幼时的这顿忆苦饭,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颤,对旧社会万恶的地主阶级更加痛恨,更感受到当时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时光荏苒,世纪转寰,转瞬四十年过去,人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鸡鱼肉蛋进入寻常百姓餐桌,吃香喝辣不再是人们的奢望,很多家庭主妇都在为一日三餐鱼腥肉腻而抱怨,深陷幸福的烦恼中不能自拔。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过去那些让人想起就会皱眉反胃的忆苦饭竟摇身一变,成了当今餐桌上的“新宠”。当你步入莒南城乡,各式各样的“农家乐”饭馆星罗棋布,迎门的农家菜展示橱柜里摆出独特的“招牌菜”琳琅满目,什么豆沫渣腐、玉米地瓜粥、凉拌苦瓜、玉米饼、凉拌蕨菜、野菜蘸酱等,这些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款款吊人胃口,盘盘妙香四溢。近日,笔者在沂蒙乡村风情园区内的一农家乐酒店中竟然再次品尝到了久违的“忆苦饭”——棒子面窝头、地瓜秧渣腐,过去的苦涩经历让我对这些东西仍心存芥蒂,望而生畏,但当看到一同进餐者一个个甜嘴蜜舌,吃得津津有味,犹疑之间便伸筷夹起一些送入口中,顿觉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滋味直入肺腑,那种滋味似曾相识而又难以言表,亦苦亦甜亦香亦涩兼具一点点泥土的滋味,直让人口舌生津,大快朵颐,欲罢不能。 正所谓,苦到极致便是甜。品味愈苦,回味愈甜。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每当陷入幸福的烦恼不能自拔时,不妨自己给自己讨一些苦吃,这样,你可能就会从苦涩中体味一丝幸福的不同味道。 |